假如爸爸妈妈把握好了,孩子就会受益一生。
深夜12点,朋友发圈:气得肝颤!
朋友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,忽然像变了个人一样,各种难管,常常把朋友折磨得要崩溃。
你说东,他偏往西。喜欢唱反调,专做爸爸妈妈不喜欢的。
说不能骂不能,脾气特大,动辄不是把自己锁屋里,就是离家出走。
对爸爸妈妈愈加不耐烦,顶嘴,甩脸,拒绝沟通交流。
有一次,朋友一天被气哭了三次!
心理学上将这种,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,出现情绪不稳定,行为冲动,思维偏激的现象,称为进入“青春叛逆期”。
家有“不听话儿”,如有一颗行走的火药桶子,敏锐、情绪化、一点就爆。
可是这所有,真的只不过“青春叛逆期”作祟吗?
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:孩子的每个行为,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。
青少年叛逆的背后,你真的了解了吗?
01
不听话的本质是无助
电影《地球上的星星》中,小主角伊桑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不听话孩子。
上课捣蛋,不交作业,已经留学2年小学三年级。
各科成绩垫底,把要父母签名的成绩单喂狗。
假装生病,伪造请假条逃课。
说谎,打架,搞破坏一个不落,把爸爸妈妈气到抓狂。
无人发现伊桑从小就患有读写障碍,在他的眼里,字母都在跳舞,根本无法辨别,无法集中精力。
就连“翻到第几页第几行”这么简单的操作,对他来讲也非常困难。
而这所有,对于别的人来讲是这样轻松……
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了,却依旧把最简单的ABC和123写得像天书一样,依然挂科考0分,马上面临退学。
作家刘娜说:“捣蛋,是孩子向爸爸妈妈发出的求教信号。”
假如爸爸妈妈准时知道他的无助,将他从困顿中拯救出来,他自然不必用调皮捣蛋的行为掩盖我们的无能。
假如爸爸妈妈准时看到他的需要,当令提供帮助,内技巧到满足的孩子,自然无需用不听话的方法博取关注。
越不听话的孩子,其实越无助。
他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听话,不过是在向爸爸妈妈呼救:看看我,帮帮我!
知乎网友@易不拉的故事,就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真实心声。
小升初那会,他被男老师猥亵,当他告诉爸爸妈妈时,却觉得太扯淡,没当回事。
之后他又多次提起这事,爸爸妈妈就认定他是故意闹腾,不想认真学习,便把他揍了一顿。
求助无门的他,变得焦躁,易怒,不想上学,不自觉的和爸爸妈妈对着干。
这件事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,一碰就痛,一痛就忍不住冲爸爸妈妈发火。
多少年过去了,他依然只能一个人舔舐我们的伤口。
樊登老师说:“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,情绪起主导用途,于是每次跟爸爸妈妈的交流不是逃离就是对抗。”
孩子的行为不会孤立存在,不听话的表面下,可能是他的内心在“哭泣”。
不听话,不过是孩子与爸爸妈妈交流无效所诞生的产物,亦是孩子最无助时发出的变相求教,试图引起爸爸妈妈关注。
不听话的背后,是爱的匮乏
曾看过一个视频,原本乖巧可爱的姐姐性情大变,动不动就撒泼打滚,打爸爸妈妈,揍妹妹,不可理喻……原来,自从家添了妹妹,所有人都冷漠了她,姐姐仿佛成了多余的人。
于是,姐姐也需要抱抱,却被责怪你都多少岁了。
她开始一次次表现自己,却都被忽略了。
她甚至学着帮忙干活,却成了理所当然。
失落,委屈,难过,姐姐强烈的意识到“母亲只爱妹妹,不喜欢我了。”
所以当她发现叛逆才能引起母亲注意时,不听
话就会成为她绑架爸爸妈妈的惯用伎两个,消极但有效。
由于母亲批评她时,所有些关注点都在她身上。由于母亲每次失去控制凑了她后,会由于愧疚而对她特别好。
就像视频最后,教育家兰海老师说的:“孩子的问题,不是他的行为,而是内心需要。”
可惜有时候,大家只看到了青少年叛逆的情绪和行为,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要。
《解码青春期》书中提到一个“推压杆效应”:
即大家在坐木质的过山车时,会反复的推压杆,检验压杆安不安全。不断挑战爸爸妈妈底线的孩子,就就检查推压杆一样,需要反复试探确认爸爸妈妈的爱。
该书的作者乔西·西普过去也不听话得厉害,作为一个孤儿,他需要送往适合他的家庭。
但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里,他都会持续的捣乱,做各种坏事惹怒父母。
然后暗中计算,几天就会被赶走。直到他遇见了一个无论如何恶作剧,捅窟窿,都包容接纳他的养父,他的生命才有了转机。
有一次,他因无证醉驾被捕,爸爸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:
“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,但大家视你为一个机会。”
感动之余,他开始悔过上进,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专家。
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。
所有顽固的不好的习惯和不听话行为背后,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。
假如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能听到不听话背后的呐喊,就不会简单的跟孩子对立,堵死交流的情感途径了。
03
不听话,权力斗争的产物
中国青少年报告曾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,其中75.4%的受访者表示,我们的爸爸妈妈都过于强势:
孩子渴望独立,爸爸妈妈却每件事包办。
孩子想要自由,爸爸妈妈却将孩子紧紧拽在手中。
孩子试图规划我们的生活,爸爸妈妈却强行设计孩子的将来。
可见,孩子的“逆”,总是来自于父母的“叛”。
教育家尹建莉推荐过一个故事。
饭桌上,一个男生要喝可乐,母亲却一把抢过可乐,递去一瓶杏仁露。
孩子生气的吼道:“你一直都不让我喝可乐,光让我喝酸奶和杏仁露!”不管旁人如何劝,母亲没一丝商量的空间:“可乐没营养,喝那做什么?”
“啪”的把杏仁露打开,而孩子,则气哼哼地拒绝用餐。
尹建莉指出,母亲的强势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,实质是保证我们的权威不可侵犯。
久而久之,当孩子攒满委屈,他就会愈加不听话叛逆,致使亲子间的权力斗争。
什么是权力斗争?
在书店,一位母亲挑了本名著给孩子,说是老师推荐的。
孩子瞥了一眼,没吭声就走开了。
不久,孩子挑回了一本书,母亲却看也没看孩子挑的书说:“不可以,需要买我这本。”
孩子就随手又拿起几本书,生气的问:“那这本呢?或是这本……”
母亲气不过:“我出钱,我说了算!”
孩子也不让步:“我看的,我说了算!”
这就是典型的的权力斗争。其主要表现为,爸爸妈妈和孩子针对一件事,彼此都想要争取一个控制权或决定权。
然而,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事件的一个合理性与正确性,只须自己能“说的算”就好。
孩子觉得“我有权利决定”,可母亲却觉得“你需要听我的”。
一边是渴望做主的孩子,一边是不愿放权的爸爸妈妈。
于是,不听话就如此诞生了。
所以,孩子的不听话非常大程度地源自爸爸妈妈过多的管束和压制。
不听话,不过是孩子与爸爸妈妈间权力斗争的一场较量。
04
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错
心理学家曾奇峰说:“没不听话的孩子,只有不听话的爸爸妈妈。”孩子种种的叛逆,不听话,其实都是对爸爸妈妈不适合的教育和错误交流的反馈。青少年叛逆,总是意味着整个家庭都需要改变了,而不止是孩子。看见,是改变的开始。
心理学有研究,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,爸爸妈妈假如不可以看到他这一点,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得不到释放和引导,会走向两个方向:攻击其他人或攻击自己。只有看见青少年叛逆背后的动机,才能给予适合的帮忙与引导。 理解,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通道。 《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错》书中指出,不听话的孩子几乎都会感觉不被家人理解,家人也确实不知道他们为何要那样。理解是效果最好消除不听话的办法。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的内心,说出他的需要,孩子才想和你交流,倾诉。 赋权,对孩子最好的尊重。
跟孩子一块制定标准,给他一个明确的界限,在界限内让孩子做主。而不是永远说不,一味的干预,不然他就只能通过暴力来争取获得自己想要的。有句话说得好,舍弃对孩子的控制,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。不强迫孩子听话,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。孩子的不听话一两天形成的,自然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。但父母只须给予足够的爱与耐心去引导,孩子自会慢慢收起身上的刺,慢慢靠向你。
愿每位爸爸妈妈都能早日了解孩子的不听话。愿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,都能早日回归家庭的怀抱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